weixianhu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u/weixianhua

博文

洗澡记 精选

已有 2394 次阅读 2025-5-8 22:23 |系统分类:生活其它

几周前,学校住处的热水器坏了,无奈我只有选择以古老的方式冲凉。好在天气已经转暖,第一天冲凉完后,肌肤毛孔竟有种呼吸的感觉。由于这种久违的体验,我便拖了一段时间才在网上下单购买新的热水器。受益于快速的物流,如此体验可能还剩一两次机会,因此我想尽快写下有关洗澡回忆的文字。

故乡的夏日漫长而炎热,以至于我们说去洗澡其实是去溪河里游泳。大人们好像多忙于农事,他们几乎不怎么游泳,在水边码头用香皂打了泡泡搓干净后很快就离开了。而小孩们则几乎是被泡干净的,他们无视搓澡的程序,快乐地游水不断嬉闹着,直到岸边传来父母的呼喊和骂声。如今故乡的溪河里难以觅到人游泳,即使有都是一些中老年人,孩子们都去游泳馆里学习泳技,曾经的“洗澡”与“游泳”两词已经回归它们的字面意思了。

相对夏日的洗澡乐趣,冬天总是那么冷酷与不便。洗澡并不是一件常发生的事,印象中一周一次。家中的大灶放有3个锅,柴火主要管前方的大锅,用来煮饭(实际上是煮饭的第一步,大米煮至半熟后要捞米转至其它锅中蒸熟)和炒菜,中间侧方和后方的小锅利用柴火的余热可以烧水。不过其容积并不大,这些热水仅够每天用来洗脸和泡脚。要供家人们洗澡的话,就得动用家里所有的锅烧水,烧好水后,母亲会要求我们快速地用桶接好热水依次洗澡。即使如此,怕冷的我们还是不太情愿顶着严寒脱衣服,毕竟没有任何保暖措施。长辈们总是用一句话给我们打气,“后生仔,跳入冰冷的水塘里,都要发出烧红的铁放至水中淬火般的嗞嗞声”。后来我在语文课中学到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……”,我冬日洗澡时还会加上“冻其皮肉”自嘲一番。不过大年三十,不管天气多冷,大家还是乐于洗澡并换上新衣,颇具辞旧迎新的仪式感。

高中住校后,学校附近并无方便的天然游泳地,每次暑假回家后最快乐的事就是跳入小溪中,找回游泳的乐趣。学校也无澡堂,男生宿舍旁有一排1米来高的自来水水龙头,如此高度我想大抵就是方便我们直接站在水龙头下冲洗。这片区域也几乎没异性出现,男生们下了晚自习后都穿着裤衩挤在这几个水龙头下,快速地洗完后结束一天疲惫的学习生活。而冬季,我每周末到学校附近街区的伯父家,洗一个温暖的澡后吃上伯母做的饭菜,有了他们的庇荫,让我每周都有一个全新的开始。

大学后入川,蜀地多雪山,即使是夏日泳池的水仍然有点冷,我从未在这边的自然水域中游过泳。洗澡在90年代中期的高校仍是件奢侈的事。食堂的锅炉烧煤,主要用来煮饭,余热用来烧水,这点与故乡柴火煮饭烧水并无太多差别。这些热水分别输至开水房与澡堂,因为做饭的时间固定,这两处开放的时间也与之匹配。作为一个足球爱好者,傍晚正是运动的好时光,等踢球结束后,学校的澡堂早已关门,我因此很少光顾。偶尔去一两次,体验感也是超差,由于人多位少,每次澡堂开门前就排满了穿着拖鞋的队伍,有点当时排队买火车票的架势,甚至开门之时有同学被挤掉拖鞋。一个水龙头下也常是两三个同学共用,换着打泡泡和冲洗。于我而言,最便利的洗澡方式就是运动后,在公寓的洗浴区用脸盆接上自来水,快速冲洗,省钱又省事。后来有同学发现学校隔壁的大国企有类似北方的大澡堂,不仅有淋浴还有大池子,花费可是学校澡堂的数倍,也不舍得常去,在那里算是热水自由了,偶尔去去就当作犒劳自己。

读博次年,学校应该是升级了锅炉系统,热水供应充足因此澡堂开放时间较长,我开始了热水澡的稳定期。学校大概是因为成本上升,改变了之前五毛一次的收费,按流量计费。这倒是难不倒“滴滴计较”的男生们,需要热水冲洗的时候,放上饭卡于感应区,不要的时候马上抽出,完后大家还会讨论谁用了最少的钱洗完澡,这个话题总是充满喜感。

过去四十余年的洗澡史也是一部农业到工业转型的缩影。小时,我们夏天在溪河里撒野,冬天用薪柴烧水;后来,用煤用气用电用太阳能,热水供应逐渐有了量和时的保障。洗澡虽不像吃饭穿衣那么绝对的刚需,但我们仍然愿意克服各种困难洗澡,过程中如温暖哼着慢曲,如饥寒则高歌或吼叫,洗净身体的污垢后直通自己内心的自由之路。

 

2025.05 写于一场冲凉后



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blog-3597850-1484995.html

上一篇:父亲的共大之路
收藏 IP: 111.55.147.*| 热度|

9 王启云 史晓雷 王涛 史仍飞 郭战胜 周忠浩 郑永军 武祥 谌群芳

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 请点击登录 评论 (0 个评论)

数据加载中...

Archiver|手机版|科学网 ( 京ICP备07017567号-12 )

GMT+8, 2025-5-9 21:45

Powered by ScienceNet.cn

Copyright © 2007- 中国科学报社

返回顶部